今日热评:追讨欠薪35亿谁之耻 “现实版盲井”多残酷

视频 光华台 2016-06-18 15:03:54

据报道,截至目前,河北省共为35.5万农民工追讨工资35亿元,有效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。

2015年下半年,河北在全省范围内部署预防和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一系列措施。较快取得如此“政绩”,了不起。

不过,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领取薪酬,是许多年前,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“军令状”,地方各级政府年年月月都在郑重承诺。河北何至于欠薪如此严重?国家有治理欠薪的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,相关部门没有认真依法履职显然是一大原因!追讨35亿元欠薪的“成绩”背后,蕴含多少农民工的艰辛、无奈、悲哀和血泪?报道说“去年以来,全省共处理群体讨薪等突发事件1167件”。这意味着什么,不难想象。说“全省治理欠薪工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”,令人感到不是滋味。

报道介绍:“河北已逐步构建起省、市、县三级党政领导牵头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组织领导体系,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‘三金’(工资保证金、工资预储金、欠薪应急周转金)、‘三机制’(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、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)、‘一入罪’(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)制度机制。”既然防范如此周全严密,为什么欠薪现象还这么严重?

遏制农民工欠薪,需要相关执法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切实履职,把卓有成效的措施落到实处,坚决兑现,而不是“作秀”,源头卡死,防患未然。事后“追讨”,无异于“戴罪赎过”,无论成绩如何辉煌,其中也难免失职渎职的瑕疵。(京华时报)

热点话题二:高考作文题应该好在哪里

高考作文题,不是历史题,也不是科技题、政治题,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辨和表达,因此关键在于题目是否适合考生思辨和表达。这也正是出多个作文题,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好处,学生可以选择更能反映自己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题目。

2016年全国高考昨天正式拉开帷幕,全国共有940万名考生走进考场。随着首门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,各省市区高考作文题目全部公布,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

由于今年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增加,不同省区的高考作文题相比去年大幅减少,除3套全国卷作文题外,还有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天津、山东有本省的高考作文题。而与往年一样的是,今年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,都继续采用材料作文命题方式。

分析全国和地方高考作文卷,除北京大作文之一——请以《“老腔”何以令人震撼》为题,写一篇议论文——关注传统文化之外,其他的作文题,与现实生活都比较贴近,如上海的《评价他人的生活》,浙江的《虚拟与现实》,关注的是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会变化、人际关系变化和生活变化;全国卷1的根据漫画材料作文,全国卷2的《语文修养》、天津的《我的青春阅读》和北京的另一个大作文《神奇的书签》,直接和学生的考试成绩、语文学习、阅读体验有关。全国卷3则选择一个更为具体的创业故事为题。

对此,有人认为北京的作文题很好,重视传统文化,也有人认为这道题很难,让北京学生去写不那么熟悉的“老腔”,很难写好,不如2014年的《老北京的规矩》作文题。其实,对于材料作文而言,一道好的材料作文题,主要看其是否给考生较大的思辨空间和表达空间,不管是用传统文化入题,还是结合现实生活,都应该以材料是否给学生较大的思辨和表达空间来进行评价。北京的大作文是二选一,一道以传统文化入题,另一道谈阅读和学习,因此,没有传统文化入题就好,结合现实就不好的问题,反之亦然。高考作文题,不是历史题,也不是科技题、政治题,考察的不是学生的历史知识、科技知识和时事新闻,而是学生的思辨和表达,因此关键在于题目是否适合考生思辨和表达。这也正是出多个作文题,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好处,学生可以选择更能反映自己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题目。

从这一角度说,今年上海、浙江、江苏的材料作文都给了考生较大的思辨空间,尤其是上海的作文题,很多考生对这一话题应该都有自己的感悟,而命题也没有限制学生的观点,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。全国卷1的漫画材料,也是不错的题目,现实中,学生也都有这样的经历,考得好的时候,家长表扬,考得不好,哪怕低一分也会被批评,从这组漫画中,学生可以谈进步和退步,可以谈绝对与相对,还可以谈应试教育环境扭曲的分数观念,当然,考生在写作时,很可能还会“猜测”命题者的意图,而不是我笔写我心。

相对来说,另一些材料作文,还是有比较强的“主题先行”意味,限制了学生的思辨空间,比如《我的青春阅读》,题目颇有文采:“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,‘悦读’有形有色、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;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,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……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,眼界开阔,个性鲜明,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”,在此题目下,学生很可能写出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文字,如果同样以阅读为题,完全可以针对目前我国的快餐化阅读、成人读书少等现实问题,让学生思考,谈自己对阅读的看法。

高考材料作文的改革,已有多年,这一改革还将继续推进,以此引导中学语文教学,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,因此,对于材料作文命题还要深入研究,要摆脱长期以来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思维影响,给学生更具思辨性的材料。另外,北京给学生多个作文题,让学生三选一、二选一这样的命题方式应在全国卷和地方卷中推广,这样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,由学生自主选择擅长的材料作文。(北京青年报)

热点话题三:弥补社会管理之漏,消除人性“盲井”

“5月30日,巴彦淖尔市人民检察院对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系列案的74名被告人依法向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。”日前,内蒙古检方发布的一条极其简短的案件通报,揭开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罪恶事件,强烈冲击基本良知和人性底线。

虽然案件详情尚未公布,但故意杀人、伪造矿难、骗取赔偿等犯罪情节,与多年前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《盲井》如出一辙,人们因此把这类犯罪称为“现实版盲井”。

简短的信息发布,之所以引发强烈关注,首先是因为用杀人来诈骗钱财的犯罪手段太过残忍。令人震惊的,不只是世间竟然有这样泯灭人性的犯罪,还因为这种犯罪至今仍在发生,而且不止一起。仅这次被公诉的系列案,就涉及犯罪嫌疑人74名,至少17人遇害。

据新华社记者回忆,当年电影《盲井》在国外公映时,一些外国观众看过之后,始终无法相信这样的事是真实的。他们无法相信,印象中温和善良的中国人,怎么会想到这么残忍的犯罪手段。他们可能不知道,《盲井》的主要情节,就是原作者刘庆邦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。在作品问世前的上世纪90年代,就发生过多起制造矿难骗取赔偿的恶性案件。

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,但有时候现实比戏剧更残酷。电影《盲井》还设计了一个无辜者脱险、作恶者自毙的结局。但在现实中,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。失去控制的人性之恶,也不是因果报应之类的劝诫能够制止的。

在文明社会发生这样的恶性案件,虽是极端个案,其冲击力是巨大的,甚至被视作人性之殇、社会之耻。电影可以只反映问题而不提供解决方案,但我们的法治和社会管理,却不得不直面阴暗角落的社会痛点。

这样的事情为何会发生?原因可能很复杂。媒体调查发现,这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,大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。贫穷、愚昧让他们铤而走险,为了利益不惜践踏一切法律,包括人的生命。我们眼中不分贵贱同样珍贵的生命,在他们看来,只是制造矿难诈骗钱财的“道具”。

当然,无论何时何地什么环境下,故意杀人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,不能用贫困和不懂法来为恶性犯罪开脱。但是,这样精心策划、分工明确的有组织犯罪行为,其实是可以避免的。如果没有失去监管的非法矿场、没有害怕见光而宁愿私了的矿主,这样处心积虑的犯罪链条就会在中间断掉,犯罪分子也就失去了谋财害命的动机。

可见,每一起“盲井式”惊天罪案背后,都有一系列的管理漏洞和失职失守。如果监管体系失灵,监管人员疏于职守,甚至与不法矿主结成利益共同体,如果社会管理和支持体系无法覆盖边缘贫困的弱势群体,在个别地方不见阳光的地下,仍会存在谋财害命的“盲井”。

目前,安全监管和人员管理的技术手段已经今非昔比,并开始迈入移动化、智能化时代,但社会管理终归还要依靠人,尤其不能忽略阳光无法照到的弱势群体。这样的人可能只是极少数,但一旦在他们身上发生恶性事件,对法治和道德底线的冲击却是巨大的。这也是法治建设和社会管理不得不面对的课题。(新京报)